文︰原人 編輯: 吳芷寧 原文刊於Breakazine 第35期 圖︰Ivan Wong (觀塘逝去的理髮排檔)
8個年頭了,我組織「活在觀塘」,不知走過多少遍這個社區,尋找失落的往事、心繫的信念。可是今天回首,仿如隔世。市中心的一切,全都灰飛煙滅。沒有舖換舖的政策,老店窮人被趕盡殺絕。推倒式重建,到底是社會必要的嗎?
單看市中心一隅,2014年被剷除的物華街小販市集、打鐵店、賽鴿店,看似毫不相關,卻是整全的經濟網絡;打鐵店服務小販和鴿店,燒製檔口和鴿籠,生意往來,形成密不可分的社會資本,維持彼此生計。可是重建來到,打散了小販的熟客羣,70年歷史的賽鴿業被消失,打鐵業亦受牽連。舊區消亡,基層失去店舖,只能當清潔工和保安。
至於生活居所,更是最卑微的要求。重建來到,大批觀塘居民被迫遷,業主若想買回原區單位,需要奉上所有賠償之餘,再補現金200萬,回遷難求,居民自然無心參與規劃,更何況舊區居民除了業主,還有更大量毫沒保障的劏房租戶。而且此非孤例,當清拆重建不單發生在觀塘,還包括深水埗、大角咀、灣仔、西環各個舊區,窮人還能往哪裡逃呢?
但當說到這裏,通常香港人都會駁斥,不重建發展,社會又怎會進步?要破除這迷心,不妨先看看幾個數據。細看2008年至2012年的差估署數據,市建局每年平均只拆卸約1,700個舊樓住宅單位,但全港達50年樓齡的樓宇,卻多達5,800楝。以每棟舊樓約40個單位計算,拆卸所有舊樓所需要的時間,其實是130年以上。荒謬的真相是,舊區重建速度根本不是太快太徹底,而是慢得太過分了,慢得追不市民的需要,慢得追不上樓宇老化的步伐,慢得讓你不能不醒覺,重建根本就不能回應香港當下的處境。
反過來說,按測量會學會建議的維修費用,以一棟9層高、一梯兩伙的單位,維修成本不過100 萬元。那麼觀塘這個耗資500億元的宏大計劃,其實已經足以解決全港唐樓的維修問題了。至於市建局2014年在觀塘恆安街的新項目,又花上12億,計劃興建115住宅單位,比起現時,單位其實只增加了25個,即是每個新單位的成本,竟然高達5000萬元。12億元,其實已足夠復修1200楝舊樓,相等於全香港3成舊樓,讓近10萬人受惠了。
如此說來,怎樣「重建」、重建後如何賠償,根本就是錯放了焦點的討論。重建必要的邏輯,不過是市建局殘民以自肥的藉口。若要真正回應香港處境,我們是時候放棄這套美國60年代的推土式重建模式。維修,才是真正回應舊區需要的最好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