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感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嗎?我相信不是,有些人有自己特別的美感,或者是黃金。
是日行程,欣賞兩個一百周年展覽。早上去看太古展覽,平實,但精彩,談太古小學和過去故事,很多朋友談論,用不着我發言。下午,去黃大仙參觀百周年的導賞團,眼界大開,同一個香港,品味真是雲泥之別。
黃大仙一百年,和太古一樣,是一個地鐵站的名稱,也是香港的代表。他的百年慶祝是興建財神殿,一個玻璃幕牆建築,放着五個金色神像的神殿,只要你肯附上$100 ,就可在裏面貼一塊黃金萡,獲得財神保佑。
黃大仙的有趣,在於喜歡大興土木, 90周年的時候,興建了太歲殿,善信需要花上$100才能入內參拜, 75周年,參考北京北海公園,老翻九龍壁放在花園中。
走入黃大仙廟,到處都是中國國旗和香港區旗,國慶這麼大的盛事,當然要慶祝,但為何跟黃大仙一百周年一齊慶祝呢?也好, 20多人的導賞團在園裏內行走,走過廣場,道士講解廟宇建築,背後有換臉跳舞表演,播着劉德華唱「我是中國人」的音樂,非常之大聲,令我聽不到介紹。普天同慶,當然要有音樂,我也接受。但同賀的喜慶,有點浪費,差點喧賓奪主。離開在中國任何城市也見到的跳舞情景,專心聆聽導賞團,發現其完全抽空了歷史,都是不停講每幢建築物參拜什麼神仙,道士對着司儀稿件,仔細的逐字讀說來,令深深感受到他的嚴謹。
黃大仙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,有趣的故事很多,但不能在導賞團發現,只能在場刊找到。1947年,政府因為《華人廟宇條例》禁止善信平日於黃大仙參拜,只容許他們於正月上香,日後變成上頭注香的習俗。經過九年的爭取,新任總理成功與政府溝通,讓善信重新入廟拜神。
黃大仙在1921年創立,但廟內少有戰前建築。1933年興建的孟香亭,為當中少數沒有被重建的小殿,內裏有前清遺老、書法大師朱汝珍的題字。可惜,導賞未有觸及。而黃大仙的保育充滿特色,90年前的建築物內,近年不斷增加新的神像,令古老建築變得不倫不類,甚是悲哀。
同樣的百年故事,太古迎合時代,告訴我們遠景,太古小學、可口可樂、新市鎮發展,過去對香港作出的貢獻,雖然隱惡揚善,但也不失為是一個好的總結。黃大仙,一個好好的故事,但卻浪費了,變成金碧輝煌,不斷堆砌的暴發故事,黃金可以賺到,但品味卻不能買到。
黃大仙,除了黃夏蕙,我最記得是他們創立的可立中學畢業的劉德華,可惜他們卻不懂/想提及。
(本網歡迎各界投稿,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