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香港仔街市,翻身前的最後一天, 14個月後,翻新工程完成。多了冷氣,少了人情味,幾十間的老店被迫結業,無法回來。
「牛仔褲檔口在1983年在香港仔街市開業,以前得一個檔,而家有6檔。沙士的時候,街市叫我租埋空置檔口,平啲租比我,所以而家成條巷都係我。」
老闆娘的鋪位瑟縮在街市人煙較少的閣樓之上,每個舖位面積只有得大約六尺,但加上闊落的走廊就變成400尺大檔。
她見證香港仔街市由興建到暫別,轉眼差不多40年。話雖暫別14個月,安裝冷氣和翻新,也宣告檔口的死亡,她不知何去何從,她坦言早10幾年前已有安裝冷氣的計劃,如果是十幾年前,她一定繼續經營,但現在步入退休年紀,已經沒有雄心壯志。「最唔捨得係街坊,大家識咗好耐,好似朋友咁。我幫人修改衣服,結業後,街坊唔知去邊度搵人幫手。」
一雙巧手,朋友滿天下,瑟縮在街市人流最小的閣樓,也客似雲來。「我有手藝,幫街坊改褲, $26賣一條牛仔褲,幫你改好,再幫你熨平條牛仔褲,呢啲就叫做服務。好多熟客,雖然係呢個閣樓裏面。」
街市美其名是翻新,卻安排不當,變成換血。近40年的努力,盡是泡影。目測起碼十多個檔口不再經營,有傳媒指有半數檔口,像老闆娘選擇光榮結業退休。所謂的復業安排,食環署要求舖頭將物資將家當搬走, 14個月後再重新投標檔口,中間只有極少數有臨時安置檔口,不少年紀較大的檔主,只能選擇退休。
香港仔街市沒有冷氣,環境與現代脫節,但簡單的環境,育成上一代特別的文化。賣衫檔,隔離是玉器,前面是豬肉,雖然店舖有分類,但最後變成無分類,雜亂,應有盡有,偶有驚喜,大概是食環署低度管理的好處。
闊落的走廊,變成商舖的公共空間,街坊聚集的地方,閑話家常,購物不只是買賣,也是交換日常瑣事。最後一天,熟食中心的食客,像每天的生活,走回來喝着啤酒,望着已經遷出的食肆,懷念這充滿人情味的空間。
將來有冷氣,嚴格的管理,不再是小販自己定立的常規,街市變成另一種景象。好心變成壞事,花20億元翻新街市,到頭來變成街坊老店的末日。新舊不能融合,沒有考慮街坊生計,這就是食環署的新常態。
(本網歡迎各界投稿,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