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:
自由標籤:
新年,總愛逛雜貨店,留意有否新的貨品。所謂不時不食,好的季節,當然吃適合的東西。合時的食材,有時比起烹飪技巧更重要。自從超級市場橫行,不時不食,變成了神話。雜貨鋪,變成碩果僅存。飲食智慧,也難以延續。
一月, 吃到最好的糖,也有最香的米。
日本旅行,在京都的雜貨店,11月至1月的時候,他們愛在門口掛住「新米」兩字,提醒顧客,有新米來臨了。
父親昔日在魚米之鄉增城做農夫,他說以前在農村,只會吃11月的新米,年中六月收割的米,與存放多時的舊米,不好吃,則交予生產大隊。新米特別好食,當時食物很少,他有時候,只吃白飯,一次可吃上三碗。 50年前,新米的清香,飯香撲鼻,父親仍然記憶猶新。
當然,香港要吃上新鮮的新米,絕不容易。僅在雜貨鋪才找到12月收割的泰國絲苗新米。不少熟客老街坊,走入雜貨鋪問,是否還有新米,新米看上去特別飽滿,晶凝通透,比起舊米,不但飯香更勝一籌,而且賣相更好。新米好食,在於水份和香味,煮新米記得,用少一點水煮飯,因為米的水份仍然很多。
年尾,還有一年一造的增城蔗糖,烏黑的顏色,掩蓋不到濃烈的甘蔗味道,平時的蔗糖,多數用來煲糖水,這一種蔗糖,用來沖水,很像蔗汁的味道,清甜可口。除了好味,還有特別的療效,街坊說他們去濕,適合香港的天氣。
下次,找到古老的雜貨店,記得多口問一問,有否合時產品。新年時候,很多街坊是親自製作的發糕、年糕寄賣,外邊很難找到了。
雜貨店不單是一間舖頭,也是維繫昔日老師傅和擅長煮食婦女的一個核心。好像天后的雜貨店,就有一位做薩琪瑪的老師傅,每天精心製作薩琪瑪,放在舖頭寄賣,可惜,近年他身體不好,已經很少見到這種舊式的薩琪瑪了。
(本網歡迎各界投稿,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