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灣仔40多年老店蛇王二結業,數以百計的市民在門外排隊希望品嚐膶腸和燉湯,無懼疫情。自從上年開始,老店結業倒閉成為常態,但疫情令情況再加據,經歷過不少風雨的老店,也敵不過這百年一遇的疫情,踏上結業的命運。近期,不少老字號包括陸羽茶室、珍寶海鮮舫、中國冰室及百好冰室等,紛紛暫停營業或結業。
老店是香港的風景
老店是城市的性格,走在灣仔大坑的小區,除了蓮花宮、火龍館等歷史建築,不難發現有不少老式的車房,引來各款的老爺車維修,五、六十年前的名車,為大坑添上一頁風景;而在上環的鹹魚欄,閉上眼睛,呼吸空氣的味道,也感受到這條街道的特色,孟加拉製的咸魚、澳洲的鮑魚、上海的金華火腿,不少遊客也慕名而來,探訪這種香港獨有的全球化。
但疫情過後,我們損失不只是經濟,也是城市的性格。如果只是一間老店結業,大概是舊式商業運作不可行,但現在大規模的老店結業潮,反映在系統上的問題。拯救老店,不能停留在口頭上的可惜,而需要有政策支援。
老店的性格
拯救老店困難莫過於消息,需要長時間與店主建立友誼,才能得知老店情況。上一代的店主,不少較實幹,喜歡低調行事,往往令有心人失諸交臂。
筆者以全民保育行動發言人的身份,多次公佈老店結業的消息,包括︰中國冰室、上海僑冠理髮店等,而結業消息的來源,大多是熟客無意間跟店員談起結業,而熟客再告之筆者,因而令社會得知老店結業,像百利冰室的老闆,雖然跟筆者諗熟,但老闆擔心公佈結業令工作太忙碌,寧願靜靜結業,消逝於歷史的長河。
為何要公佈結業呢?當時中國冰室及上海僑冠理髮店結業時,有朋友聯絡本人,希望跟老闆聯絡繼續經營,雖然最後因時機不合,無法促成合作,老店只有結業收場,但老店是品牌,背後有價值,公開可能有轉機。
官方的缺席
現時香港拯救老店,只得力於民間朋友。官方強調市場運作,極少介入,工業貿易署有"品牌發展及推廣"的網站,但維持舊式的招商引資,沒有提及老店的文化和經濟價值。談政策前,先要有資料,香港官方連研究也欠奉,難以講保育。
跟老店有點關係的統計資料,只有2018年第一季經濟報告中,一個對企業的研究報告可供參考,當中使用20年去界定運作比較長的企業。香港的競爭環境大,老店大多屬家庭式經營的微型企業,本地微企超過六成無法捱過五年,而經營超過廿年估計只約有廿成,同類數據中,大型企業超過一半可經營超過廿年,可見在香港能成為老店其實絕對不容易。
他山的保育經驗
香港沒有政策去保育老店,任由其結業。但周邊地區,包括大陸、台灣和澳門都懂得利用老店作為文化資本,連結旅遊和文化產業,宣傳和推廣城市。
如何界定老店?大陸於2006年着手保育「老字號」,官方高調調查城市的老企業,再加以宣傳,而避免私相授受之嫌,有地方政府由民間進行授予老字號,如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、遼寧省服務業委員會。而何謂老呢?各地使用不同的定義,海南島曾授予25年歷史的企業作老字號,廣東則需要五十年以上。台灣則將老店納入“品牌台灣發 展計劃”,自2006年開始至今。2007年,全台進行調查老店,發現約有70家百年老店,並協助各店互相聯繫創新。
澳門政府於2018年撰寫老店的研究報告,並在2019年完成"澳門特色老店品牌重塑扶助計劃"的第一階段。他們首先全民參與,投選澳門人的老店。而當地老店與香港的老店一樣,面對繼承人的問題,官方以實報實銷的方式資助老店作品牌診斷,改善管理和經營文化。另一方面,讓老店可聘請專人改善裝飾、裝備設施,兩者資助額可達80萬。
每次有老店結業,香港人才驚覺老店之可貴。作為政府應多行一步,主動研究,全民參與,不要香港的性格消失。
上月尾,北角的上海僑冠理髮店結業,僑冠被譽為最漂亮的上海理髮店,不少電影在此取景。上海理髮店有何價值?就是今天的上海也難找到上海理髮,老師傅大多解放後來到香港,在本地開枝散葉,上海理髮就是香港理髮,洗頭、剃鬚等手藝,等同土耳其浴於土耳其、芬蘭浴於芬蘭,為當地的象徵。
可惜,最後上海僑冠理髮店消失了,這類故事將來還有多少呢?
簡短版刊於4月30日信報【文化論政】專欄,現為詳細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