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月審計處發表報告,批評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,猛烈抨擊項目延期完成,其中被傳媒點名的藍屋情況最嚴重,延誤達560日;另外有項目因為擅自改動,導致超支過千萬元。
報告原意良好,卻搔不着癢處,問題在制度,不只是延期或超支。太多官僚阻攔,令到活化失去意義。
筆者近日聽到一個故事,中環街市活化延誤多年,今年終於有望落成。近日區議員到街市視察,公開相片,公眾發現昔日何藩拍攝經典照片的樓梯,竟然被加上金屬的扶手欄杆,不少保育人士和攝影愛好者大為失望,甚至震怒,遷怒於項目的設計人員。實情卻是,他們花上兩年跟負責樓宇安全的屋宇署周旋,希望說服署方通融不安裝扶手,他們指出項目中環街市中已有升降機,解決傷健人士的出入,並以盆栽阻隔代替現行所需的圍欄與扶手,符合建築物條例,再者樓梯是古蹟的重要構成,不希望有大幅改動影響美觀,但是署方一意孤行,一定要有扶手,才可批出「入伙紙」,結果變成今天的模樣。
小小的欄杆,令古蹟的美觀大打折扣,何藩再生,也再難拍出昔日的照片。
木建築之難
報告中,指出藍屋的工程,延期達500多天,但實情卻是非戰之罪。保育界都知道,遇上木結構的建築,非常難以處理,藍屋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古蹟,更難上加難。現時的建築法例並不周全,尤其木建築相關的本地法例並不全面,亦缺乏木建築可參考的近代案例。
業界(包括屋宇署)普遍對木建築認知不及傳統常用混凝土及鋼結構深入,結果屋宇署審批木結構為主的古蹟時,標準趨向保守,例如耐火結構要求極高,尤其藍屋建於二十年代,當時的木材沒有防火的處理,加上木材有機會被蟲蛀,結果部分構建需要用上鋼柱,外邊包上木材,既保持原有的外貌,才滿足署方的要求,令活化工程於成本和施工時間大幅增加,所以藍屋的延誤是情有可原。
可惜,審計報告中沒有為藍屋還原真相,雖然藍屋獲得近年香港保育歷史上,最高評級的保育獎項,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育保護獎最高榮譽的卓越大獎,卻因為平衡歷史和安全而延期,報告中變得一文不值。
參考鄰近的地區,台灣有專為歷史建築而設的建築條例,部分情況下容許放寬,或者考慮使用其他的方法作補足,而香港卻缺乏這種靈活。歷史建築要符合現時屋宇署的規定,往往費時失事,亦破壞歷史建築的完整性,使成本大增。舉上一個例子,現時建築都對無障礙設施有所要求,但是在古蹟上強行增加無障礙設施,卻變成一種巨大的破壞。試想像在接近百年的老房子,如何增加升降機,建築師只能破壞部分建築或周邊的空間,興建升降機。而台灣相對容許有靈活的處理,如可讓建築物中的職員協助輪椅人士上落樓梯,或者安置臨時斜台,用營運者的人力代替硬件建築,節省成本之餘,保持建築完整的歷史價值。
社會多番要求發展局參考周邊地區的做法,為歷史建築提供較靈活的空間設置,為歷史建築訂立專門的建築條例,但屋宇署卻已不想開先例作為藉口,任由活化歷史建築的延誤及超支。
偷懶的官僚
有業界人士聲稱近年保育工程的超支已經愈來愈多,除了上述所言,政府的不作為亦是問題。
近年顧問費中,前期工程的測試需要包括在顧問費中,相比早期活化計劃,政府先會為地盤進行前期的研究,包括︰建築的石屎和鋼根質素,山坡鞏固程度的研究等。部分工程開展前,已經有詳細的結構報告,令中標者安心工程。
近年有關的前期研究報告,外判給中標者,費用雖然包括在顧問費,但令投標者很難預計成本。就如碰上地基的問題,打樁時遇上爛泥地,就需要平整,才可為古蹟加設升降機,相反官方進行該報告,有利成本和時間的控制。
保育天星皇后碼頭運動衍生的活化古蹟夥伴計劃,隨着近年古蹟保育熱潮有所退減,昔日政府會安排官員作跨部門協調,今時今日,已經很難見到這情況,結果古蹟保育淪為政府尾大不掉的項目。
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如審計報告所示,存有改善空間。計劃中,19個獲批項目中,有兩個失敗告終,已交回政府管理,這種自負盈虧活化古蹟方式絕不容易。近日,皇都戲院、珍寶海鮮舫的活化計劃相繼出台,保育對香港城市發展仍然重要,目前問題在於制度。塵封45年的《古物及古蹟條例》需要大幅度修改,包括有法定效力的評級,保育私人古蹟的方法,理順維護古蹟的方式,修改法律刻不容緩。讓條列不再成為保育的阻攔,而是助力。
原文刊於:2020年12月8日《信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