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水埗的夜冷墟市告訴我們,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。
商場、豪宅、豪宅、商場,港式發展只有一種模式?那怕天塌下來,發展仍然繼續。上年9月,社會在激盪下,不少人每天收看直播,以淚洗面,但同月初,大地產申請在藍地建2000個單位,比原方案增加20倍。馬照跑,樓照起,香港只有發展一條路嗎?
入夜的深水埗,沿着北河街街市,燈火通明,熱鬧非常,夜冷墟市的陣容尤勝日間。街坊說夜冷是經濟的寒暑表,夜冷越繁榮,經濟越差勁。總理李克強提出的「地攤經濟學」,深水埗每天也在實踐。深水埗入選世界「最酷的社區」之一,她勝在真實,生活質感,份外現實。
生活的質感
美國學者路易斯於上世紀60年代,提出「貧窮的文化」,他親身走入墨西哥和美國的貧民區,寫下經典社會科學鉅著La vida: a Puerto Rican family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 ,指出基層生活有其智慧的地方,運用有限資源解決當前問題,減少對貧窮的歧視。
香港,涼薄之最舉世聞名,經濟自由排行榜長居首位,標榜低福利、無失業保障。夜冷和小販,於福利似有還無的城市中,形同自救之法,讓基層自力更生。
香港任何東西都有限期,而深水埗的夜冷限期是90分鐘,6時至7時半與11時至12時半。黃昏和深夜,食環署換更的空檔,正好是夜冷出沒的時份。
基層社區,充滿張力,不像電影中的地主會,富有之人,觥籌交錯,談論生意和風月。基層生活是生死存亡,搵食之事,爭執合作也是日常。
深水埗的公民課
上年紀的婆婆愛在北河街街市門口擺檔,貪其燈火通明,人流較多。每晚六時婆婆們推着重甸甸的鐵架手推車從家中走來,打開舊布,放滿不銹鋼的煲具、毛公仔、二毛衣服等貨物,靜待客人。
74歲的陳婆婆(化名),她變成夜冷眾婆婆的領袖,沒有皇袍加身,化身意外英雄,只因她大膽。她多年從事清拆樓宇,今年沒有工作,靠夜冷幫補家計。
夜冷場沒有法律,但有規則,講求自律,位置都是先到先得。陳婆婆每天先買好餸菜,放在一旁,再推車搶先佔據位置,但幾年前南亞商販進駐,跟她搶奪位置。其他婆婆都息事寧人,她不惜與其爭吵,兩次鬧上法庭。法官見她年紀大,就斥責南亞人欺負阿婆,只令事情稍息。最後,因為她的女兒當紀律部隊,懂得法例,多番向政府反映,令年輕商販「賣佢怕」,成功力保婆婆們的檔口,至今相安無事。
隔鄰70多歲的黃婆婆(化名),更害怕食環署的控告,早幾年,她也被食環控告過上法庭,找關注小販的組織幫忙,於庭上抗辯,反而被法官多罰幾百元。「兩年前食環署開始比較人道,沒有拘捕和控告,只係叫老婆婆,收埋啲嘢啦。」她積極投入社區,上年組織在深水埗推廣墟市經濟,她也有擺檔支持。
夜冷的多元
訪問中,外國的遊客拿着go pro,看中顏色筆。我幫陳婆婆翻譯,用十元賣出顏色筆。購買同類產品在市面超過80多元,遊客十分高興,於廢墟中找到寶物。
百貨應百客,美其名多元,或者光怪陸離,正是基層的包容,一切見怪不怪。
黃婆婆,開夜冷檔行業,超過六年。她指三四年前是夜冷檔的黃金時期,「我攞兩袋貨落樓下,只係需要收拾半帶回家,鞋子放在地攤度賣,好快就貨品全清。」她檔口賣看似二手女性的內衣,每件只是$2 。有一位大叔走來買,放下錢,轉身走了,心照不宣,大叔有特別的興趣。
「曾有癮君子欺婆婆,一隻手揸落我頭度。婆婆我好運,後來有位擺擺檔的後生仔過來幫助我,警告他最後都有不敢再欺負婆婆,後來後生仔沒有再攞檔,但我仍然好感激他。」
婆婆經濟學
用五元跟陳婆婆買下小公仔,聽到婆婆一生的故事,這真是奢侈。「老人金有3000多元,夜冷月入大概1000多元,之前曾給食環署控告,最後罰款$2000 ,所以是很多錢。攤檔的收入對我來講很重要,這幾個月生意很差,因為疫情,外邊社區的人都不敢過來,行街的人都是深水埗街坊,睇都睇到厭了,只睇不買。」
陳婆婆從事拆樓,生活和我們一般,離不開地產。重建拆樓,她從被遺棄家園中,收回別人眼中的垃圾。將物件放在布件上,垃圾變成貨品。重建越多,貨品也越多,她已跟重建結下不解之緣。拆樓、執拾物件、放到夜冷市場售賣,這就是基層的一條經濟鏈。
訪問中,有婦女買鋼煲,陳婆婆賣$25,女仕還價$20成交。我們眼中的$5 ,微不足道,但在深水埗的街坊來說,卻重如泰山。
晚上7:15 ,距離他們的死線7:30仍有15分鐘,突然天降大雨,兩位婆婆互相幫忙收拾東西。我們也幫了她一把,將東西打包,放回有瓦遮頭的街市內。大家相視而笑,互相幫助,原來是如此的美好。
地下經濟,就由他繼續在地下生活下去。上世紀50至60年代的城市規劃,建築條例的影響下,唐樓變得越來越高,街道變得寬闊,車輛較少,吸引小販攤檔在子開設,構成充滿活力的唐樓與街道。深水埗,低度管理的社區,正是香港越來越少的空間,官僚張牙舞爪無處不在,不單夜冷和基層,連香港人也喘不過來。
原文刊於字花